スポンサーサイト

上記の広告は2週間以上更新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。 新しい記事を書くことで広告が消せます。  

Posted by スポンサー広告 at

2013年09月30日

書法

  書法,既簡單又深奧:簡單的是寫字,深奧的是神韻與趣味。書法是悟道:不悟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悟了,看山不是山,它是崇高與威嚴,看水不是水,它是堅強與激昂。書法即如此,它博大而神聖,蘊含和濃縮了中國文化思想、中國智慧和民族品格。它由黑、白、點、線四大元素構成了中國藝術的基調,傳承了幾千年。它既古老又年輕,既是學術也是生活。它與文字性和藝術性融爲壹體,奇妙無窮。妳壹旦愛上它,就不願放棄。
  書法有四體:真、行、隸、Multimineral 篆,在世界三大文字體系中,唯有中國文字才有這種獨特的書寫方式,每壹個字都能用不同的字體寫出,風格迥然不壹樣。這就是書法賦予文字神奇的力量吧!我們要敬畏我們先人偉大的智慧,創造出讓世人喜愛的書法藝術。要不然魯迅先生說出了這樣精辟之語:“中國漢字有三美,行美,感目也;音美,感耳也;意美,感心也。”
  每壹個古文字的演變到形成,都有壹段精彩的故事。如果妳走進古文字世界裏,妳就會知道古文字誕生的來曆,唯獨在中國才有如此奇絕的文字藝術。我們的先賢爲了這門奇絕的藝術即中國書法藝術,花費了上千年時間才得以完成,從甲骨文到金文,從小篆到漢篆,從行草到唐楷,哪壹階段都彪炳世界文字史冊,漢字也用它本身的力量記載著中華民族的興衰史。不能不說,漢字是中國人精神與心路的萬裏長城,漢字偉大而不朽。
  人們常說,書法藝術是功力、才情、學養三者有機結合,缺壹不可,否則達不到壹個佳境,把字寫好容易,但把書法寫到境界確實很難。有了境界的書法是學養支配著良好功力,加上激情,筆下才生輝。
  書法中用筆有虛實、頓挫、提按、使轉,在生活中也如此壹樣。虛心求教、實在做人;頓悟人生、挫折減少;提升境界、按下包袱;使者有智、轉機爲安。這些,都蘊含著哲理和規律。真正悟到了,妳才會更加智慧、高尚,同時,妳也會善待每壹個人,妳也會更珍惜今天。
  壹支筆、壹盤墨、壹張紙、壹方印、壹首詩,四個用具,壹個載體,就可以寫出作品。文房四寶從發明到現在,在中國使用了數千年,至今還是文人墨客案頭之物,用它抒發著心靈的夢想、藝術的情懷。不能不感謝毛筆神奇的功效,感謝墨分五色的魅力,感謝宣紙敢于擔當與奉獻,更要感謝詩人敏銳的目光和超人的想象力,它永遠是中國人心中最亮麗文化的“寶石”。
  刻印、寫字、讀書、喝茶,是我人生最愛。在刻印時品白茶,激情澎湃,沖切而快哉;在臨帖時品綠茶,思接千載,揮毫而樂哉;在讀書時品紅茶,走進字裏行間,愉悅而美哉。雖說,快哉、樂哉、美哉,不如說茶神在腦海裏回蕩著那種悠哉。我覺得,醉茶比醉酒好,醉墨比醉茶更好,不知妳是怎麽看的。
  宋代蘇東坡提出:“書必有神、氣、骨、肉、血,五者缺壹不爲成書也。書法創作貴在自然率真,若僅拘于求其形似,神必失,趣亦無。在作品中表現趣,書家必先得自然之趣,物我交融的天趣,“趣”爲壹副作品的靈魂,是超脫法度之外的超逸感。
  “書印合壹,諸體兼容”壹直是我書法的藝術追求。作爲壹位印人,只會刻印不寫篆,我覺得不符合情理。古人說,先書而後刻。所以我把筆墨的錘煉當成自己的日課,“爲伊消得人憔悴”而甘守硯田。我想,只有這樣才能尋知真正的印從書出的“密方”。習篆,是與古人對話,在墨線分割的黑白空間裏,能體感到佛家的淡定,會使妳心手雙暢。臨印,是向先賢請教,在刀與石沖切交響中,能進入酷似瑜伽之冥想,身心沐浴,悠哉遊哉。
  提起篆字,把人們的想象的空間帶到了三千年的殷商時代,總感到既神秘又新鮮的感覺。或曰,古篆離我們太遙遠了,其實不然。縱覽中國書法的曆史長卷,細讀慢品甲骨文和“散氏盤”、“毛公鼎”、“峄山刻石”等拓片銘文時,妳就不知不覺地與古人在對話,頓感壹種無形的力量在胸中湧動。湧動的是敬畏,湧動的是激情,湧動的也是力量。而把這些化爲壹種精神和責任----肌膚修復固然就有了自己的心願:“傳承文化、光大藝術”。
    


Posted by jessicamm at 10:56散文

2013年09月02日

小說自身的優越性

首先,他的前壹句話,我未必完全贊成。“自古以來詩歌才是主流文學”這是不錯的,但小說抉非“近代興起”的“不入流”的文學。以我粗淺的文學常識推斷,彩色宣傳單張早在魏晉時期,中國就存在小說,雖然都是以筆記形式出現,卻已初具規模。到了唐代,傳奇小說不計其數,像韓愈元稹柳宗元等人,不僅詩名遠揚,更以小說傳世。至于宋元話本小說,明清章回小說,經典作品不勝枚舉,相信任何壹個初中文憑的人都能扳起手指數出好幾部,貴爲大學講師的他,大概不會不知道。
因此,小說並不是近代興起,而是古已有之。
那麽,小說是不是不入流的文學呢?
照我的看法,至少在元代以後,小說已經從邊緣進入主流,與詩歌分庭抗禮。如果我們把詩歌視爲雅文學,那麽元曲的誕生,基本宣告了雅文學時代的結束,開始向俗文學過渡。這是曆史的自然選擇,無可辯駁。至于曆史爲什麽要這洋選擇,其中淵源頗深,我只能略述幾點我個人的井蛙之見:
1、中國詩的先天問題。在世界範圍內,水解蛋白 詩的發展壹般都是先有史詩,次有戲居史,最後才有抒情詩。中國則不然,是先有抒情詩,次有戲居史,史詩迄今沒有。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,用錢鍾書的話說,“早熟的代價是早衰”,好比熟透的果子就會墜落壹洋,以致唐宋過後,便開始顯出衰疲迹象。中國詩的衰疲,緣自文體本身的限制,又要五言七言,又要平仄押韻,又要形象生動,快把中國漢字的精致靈巧蒸幹了,詩人們想要吟安壹個字,不得不把胡須撚斷。可見戴著鐐铐跳舞,不是什麽長久之計,詞的盛行,便已襯出詩的捉襟見肘了,然而除掉鐐铐,撤底摒棄格律限制,想怎麽寫就怎麽寫,像現代詩這洋,也是不行的。中國詩的困境即在此處,先天五花大邦,妳若給它松邦,就破壞了它的藝術本質。
2、時代變遷的因素。明朝中期,工商業發達,普通市民飽暖之余,自然也有附庸風雅的需求,以他們的文化程度和興趣取向,無疑是翻小說的居多,看詩歌的偏少;而文人士子饑寒之際,難免鬻文爲生,投其所好地創作大量俚俗小說,換得壹點閏筆銀兩。這說明文學從高雅走向通俗,從小衆走向大衆,從知識分子的書房走向千家萬護,都是必然且必要的。文學不應成爲少數人的專利,更不應關在象牙塔裏,它取材于社會,就該還給社會,否則我們很難再說文學救國之類的豪言了。
3、小說自身的優越性。詩歌篇幅有限,表達的東西也有限,而小說包邏萬象,就像壹盤大雜燴,詩歌散文戲居,甜的酸的辣的,來者不拒。正是這洋壹個自由的空間,才能放任作者縱筆馳騁,寫下無數天馬行空感人至深的作品。當然,濫竽充數的也有不少,甚至因爲小說的寫作門檻比較低,在這方面良秀不齊的現象更爲嚴重,但這與小說本身是沒有關系的,不能因爲某些作者寫出低俗小說就將所有小說壹刀抹殺,正如不能因爲某些女人不講道理就將天下女子壹概論之壹洋。  


Posted by jessicamm at 18:24散文